close


一定要帶著感激的心情來品嚐噢!

記得出嫁前,每年清明回龍潭掃墓,阿嬤都會買正宗的客家菜頭包來給大家當點心。
那種外皮QQ,內餡清香多汁的美味,總讓我每年每年期待著清明的到來。
(
這個不肖子孫,原來清明節就只想著吃菜頭包─.)
嫁人之後,就不曾有機會回龍潭掃墓了。所以現在每到清明,總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......
中部這裏好像很少看到有人在賣菜頭包。
有一次去苗栗,路途中看到有攤販在賣客家菜頭包,就興奮的買了幾個回家。
一咬之後才發現包的是乾蘿蔔絲~~
並不是說包乾蘿蔔絲不好吃,而是我一直都在期待著能吃到像龍潭那種新鮮蘿蔔絲的口感,
偏偏這裏賣的好像大部分都是乾蘿蔔絲的口味。
後來對於能再吃到那種新鮮蘿蔔絲菜頭包的念頭,也就慢慢消失了。

這回做的菜頭包配方,是在周老師的部落格裡找到的,她管這叫『菜包粿』。
配方已經記下來很久了,只是因為覺得厚工所以就一直把它扔在一邊。
上個週末下定決心應該要來動工啦,阿不然那些糯米粉什麼的都快過期了內!
所以就這樣,我把一個好好的週末假日耗在一場災難裡......
因為包餡這個動作似乎沒有我想像中的簡單。
那個粿皮,水加多一些就會過軟;粉再加一些又很容易裂。
一塊粿皮捏了老半天,就還是整塊攤在手上,根本沒辦法像周老師說的那樣捏成碗狀
在悶熱的廚房裡折騰了將近一個鐘頭,居然只得到一塊黏著蘿蔔絲然後完全包不起來的粿皮。
(
上面捏緊了,翻過來後底面卻裂開;手忙腳亂的把底面捏住,上面又裂了......)
真是怪了,是我的手法有問題嗎?
上討論區查了一下,大家似乎都做得很順利的樣子,沒有什麼包不起來的問題。
所以大概是我的資質比較差吧~
既然如此,那就只能用非常手段來完成了。

首先要準備一支盛湯的湯匙,最好是圓的。
然後把餡料放在湯匙裡盡量捏緊成球狀,放在一旁備用。
再來把粿皮稍微壓成薄圓餅,蓋在剛剛那個放了餡料的湯匙上,
把粿皮整成能把餡料完全蓋住再長一點的大小。
拿一片抹油的粽葉(或者烘焙紙)蓋在粿皮上,用手按住連同湯匙整個翻過來,
這個時候就變成開口向上啦,然後趕快把粿皮捏緊。(不然它又要亂七八糟的變形了~)
再拿另一片抹油的粽葉,蓋在捏緊的粿皮上,用手按住再翻過來一次。
那現在朝上的這一面是不是就很光滑美麗了呀!
接著再捏出那條稜線就OK囉。

這種方式是有點不專業,不過重點是我終於把它們都捏完啦。
然後原來很擔心的水磨粉的怪味,也在蒸完冷卻之後變得不明顯,
只留下淡淡的蘿蔔香味。
雖然費了很多心思,不過大家都稱讚歐伊系唷!
如果我還有勇氣做第二次挑戰,再把這種包餡怪招拍照下來給大家看看好了。
因為我覺得好像還挺好用的哩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sz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